屈家嶺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首次發現疑似陶窯群和銅礦石
荊門屈家嶺遺址考古有了重大發現!14日,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屈家嶺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報告中披露,該遺址發掘出疑似陶窯遺跡群和大量銅礦石。參與報告論證的專家認為,這一發現將帶來對長江中游史前文明認識的新突破。
此次發掘首度發現由數組灶坑遺跡組成的疑似陶窯群。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,這組遺跡均位于緩坡地帶的中上端,灶坑外觀呈“8”字形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認為,這些遺跡的選位及結構非常利于生火、排煙,推測其性質應為房屋類建筑的室外生活用灶。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考古專委會主任、北大教授趙輝等專家認為,這些遺跡是陶窯群的可能性非常高。
此次發掘還發現成型的大量銅礦石,檢測顯示其含銅量94%以上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等專家認為,結合屈家嶺曾出土中國最早的黑陶,此次銅礦石、疑似陶窯群的發掘顯示,長江中游地區在屈家嶺曾迎來一次產業革命,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出現。
“此次發掘大大提升了考古界對屈家嶺遺址地位的認識。”荊門博物館原館長張旭球說,此次挖掘還首次發現大量油子嶺文化時期陶器,第一次可以肯定屈家嶺文化源自油子嶺文化,明晰了屈家嶺遺址先后經歷油子嶺文化、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階段,這一譜系的考古學文化為開發長江中游地區作出了重要貢獻,其文化影響波及長江上下游和黃河中下游。
屈家嶺遺址位于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屈嶺村,1954年冬,在修建石龍過江水庫干渠時,發現了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群。該遺址群總占地面積2.84平方公里,主體遺存年代距今約5300—4500年,是研究長江流域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標志性遺址,1989年,屈家嶺遺址發現油子嶺文化的遺存。2015年起,考古工作者重啟屈家嶺遺址考古,共清理各類遺跡260余處,出土遺物中完整器及已原器物700余件,其中陶器有160余件.